我們都知道,現在身邊開始出現許多的口腔醫院,不過醫院建筑體量都比較大。而且門診、醫技部由于面積大,往往都是大進深建筑,有許多的暗房間、暗走廊,增加能耗和院感風險是其一,另外的問題就是缺少方位標志,人進去了之后容易迷路或是因為困惑感降智商。有條件的話還是希望沿主軸線設置“醫院街”這樣的通高大廳或天井,采取多側翼布局或是多個內天井的方式,一來把光線和風帶到建筑內部,二來增加方位標志。
另外就是流線要凝練,動線之間不要打架。各類指向標志牌要明顯,建議采用明快的色彩和簡潔的線條。醫技科室的內部多有套圖,設計時不要生搬硬套,一定要處理好流線的安排,處理好院感的需要。住院病區建議規模適度,護理距離控制在30米以內。
垂直交通是反應比較突出的問題。有條件的話還是建設幾層到十幾層的中高層建筑群,減輕垂直交通壓力。有的設計方案,門診醫技部攤大餅攤出好大一片,然后豎一根幾十層高的柱子,土地容積并不高,不知道可不可以均勻一下。大醫院的病房的朝向和景觀可以適度犧牲,床外景色差一點不如讓病人有條件到花園里散步,長期住院的慢性病病人今后可能會分流到康復醫院。
門診部和住院部有條件還是分離開。一是兩個功能你放在一個樓里,增加設計難度。二是不利于門禁管理。有條件的話,在入口預留增設安檢的條件。
閱讀本文的人還閱讀: